极氪纽交所“闪电退市”背后:吉利整合加速,新势力战略再校准
概述
吉利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NYSE:ZK)在纽交所上市仅一年后宣布启动私有化退市程序。根据吉利汽车公告,将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流通股,较收盘价溢价13.6%,交易完成后极氪将并入吉利汽车体系,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此举标志着吉利“回归一个吉利”战略进入深水区,通过整合极氪、领克等品牌资源,解决内部竞争与重复投入问题,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与盈利压力。
一、退市动因:亏损压力与战略纠偏
极氪的退市并非单纯市场表现不佳,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选择:
- 财务承压:2021-2024年累计净亏损超262亿元,尽管2024年亏损同比收窄30%至57.9亿元,但持续研发投入仍使盈利前景不明;
- 估值倒挂:极氪上市后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21美元),市值缩水至不足60亿美元,私有化可避免资本市场对技术投入的短期业绩苛责;
- 集团协同需求:吉利近年密集整合几何、领克等品牌,极氪私有化后将与领克形成“高端纯电+主流混动”双线布局,共享SEA架构与三电技术以降低研发成本。
二、整合逻辑:从“独立冲锋”到“体系作战”
李书福提出的“回归一个吉利”战略,正在重构技术-品牌-市场的三角关系:
- 技术协同:极氪的800V超充平台、ZEEKR AI OS智能系统将与吉利研究院深度整合,补强SEA浩瀚架构的智能化短板;
- 品牌分层:极氪聚焦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如计划推出的百万级车型9X),领克覆盖15-25万元主流区间,避免产品线重叠;
- 渠道复用:极氪现有300家体验店将向领克开放,通过“双品牌展厅”降低渠道成本,目标2025年海外网点扩张至500家。
三、市场挑战:销量目标与盈利平衡
尽管整合带来资源优化,极氪仍面临严峻考验:
- 销量承压:2025年极氪销量目标32万辆,但前4个月仅完成17.2%(5.51万辆),需下半年月均销量超4.4万辆;
- 竞争加剧:小米SU7、问界M9等车型持续挤压30万+市场,极氪001等主力车型终端优惠已达3万元,毛利率或进一步承压;
- 全球化阻力: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限制中国电池供应链,极氪欧洲市场拓展依赖吉利-沃尔沃渠道,地缘风险仍需规避。
四、行业启示:新势力独立上市模式遇冷
极氪退市折射出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态度转变:
- 估值逻辑重构:投资者从“销量增速崇拜”转向“盈利兑现能力”,2024年美股中概新能源汽车板块平均市盈率下降40%;
- 集团化优势凸显: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通过技术平台化与品牌矩阵,正挤压蔚来、小鹏等独立新势力的生存空间;
- 政策风险升温:中美监管博弈加剧,中概股私有化案例同比增加25%,回归港股或A股或成主流选择。
结语
极氪的“上市一年游”,既是吉利应对行业变局的战略收缩,也是中国新能源车企从资本扩张向体系竞争力转型的缩影。通过私有化整合,吉利能否将极氪的技术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或将决定其能否在2025年百万销量目标中抢占高端化制高点。
本文由乐道APP发布,不代表电车生活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meta-autolife.com/dcpinpai/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