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电车品牌

智驾安全倡议与路线之争:华为联袂11车企划定安全底线,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再掀技术论战

991a097218092b3a791ba312e74e1a31.jpg

2025年智能驾驶领域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华为联合赛力斯、奇瑞、广汽等11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明确“技术先行+用户责任”双核心框架;特斯拉则重申坚持纯视觉方案,CEO马斯克称“激光雷达是错误路线”。这场技术路线之争背后,折射出全球智能驾驶产业对安全标准、成本效益和商业化路径的深层博弈。华为系倡导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加速渗透15万级市场,而特斯拉凭借8亿公里FSD数据反哺纯视觉迭代,两大阵营竞争白热化。

关键词:智驾安全倡议、纯视觉方案、多传感器融合、责任边界划定


一、华为系划定安全底线:技术研发与用户责任并重

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布的倡议明确提出三大准则:

  1. 技术先行:持续投入环境感知算法、车规级芯片研发,强化极端场景下的主动安全能力;
  2. 营销规范: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表述,明确L2+/L3级系统的人机共驾属性;
  3. 责任界定:要求车企建立驾驶员状态实时监测系统,超10秒脱手即强制退出智驾功能。
    此举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功能竞赛”转向“安全筑基”,广汽研究院副院长吴坚指出:“2025年L3车型密集落地,安全冗余设计已成车企生死线”。

二、特斯拉的“极致主义”:纯视觉方案再引争议

特斯拉官方近期密集发声,强调其纯视觉方案已实现“120ms动态环境建模速度+厘米级定位精度”,并宣布年内推出不依赖高精地图的FSD V13版本。马斯克在社交平台直言:“人类仅用双目视觉驾驶,智能汽车为何需要激光雷达?”
但该路线遭遇国内车企质疑:

  • 技术短板:长安汽车张晓宇指出,纯视觉方案在暴雨、逆光等场景存在感知盲区,依赖海量数据弥补先天缺陷;
  • 成本悖论:虽省去激光雷达硬件(单车成本约¥5000),但特斯拉每年超$20亿的算力投入远超多数车企承受能力。

三、路线之争背后的产业逻辑

两大阵营分化实则映射不同商业策略:

  1. 华为模式:通过MDC计算平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多模态方案,构建从10万级到50万级车型的标准化智驾套餐,目前已搭载于23款量产车;
  2. 特斯拉路径:依托全球280万辆智能汽车组成的“数据工厂”,实现纯视觉方案每48小时一次算法迭代。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Q1中国市场L2+车型中,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占比达68%,但特斯拉FSD中国版用户接管频次较北美市场高37%,凸显本土化挑战。

结语:安全与效率的终极平衡

智能驾驶产业正面临三重转折:

  1. 标准升级:欧盟NCAP拟将AEB夜间行人识别纳入2026安全评级,倒逼传感器性能提升;
  2. 成本下探:禾赛科技发布¥5000级车规激光雷达,多传感器方案加速向10万级市场渗透;
  3. 法规破冰:中国L3准入政策或于Q3落地,责任划分机制将重构技术路线选择逻辑。
    当技术路线之争超越单纯性能比拼,转向安全、伦理与商业可持续性的综合较量,智能驾驶的终局或许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不同场景下的最优解共生。



本文由乐道APP发布,不代表电车生活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meta-autolife.com/dcpinpai/14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ar-metaverse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