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电车资讯

欧盟对美加征汽车关税:全球供应链的“蝴蝶效应”与亚洲新通道的崛起


当“关税大棒”撞上“印度制造”,中国零部件企业如何破局?

2025年5月22日,欧盟正式宣布拟对美加征最高35%的汽车关税,以回应美国对欧洲钢铁和铝制品的贸易限制。这场跨大西洋的关税博弈不仅让福特、大众等车企陷入成本泥潭,更意外波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的临时反补贴税(最高38.1%)尚未落地,美国对华54%复合关税已重创车载芯片、锂电池出口。与此同时,英国与印度达成协议,将汽车零部件关税从10%降至5%,捷豹路虎等品牌成本骤降20%,亚洲市场正成为全球车企的“避风港”。


“关税大棒”背后的三重博弈

欧盟此次关税反击直指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美国以气候行动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欧洲车企承受双重挤压。”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测算,美国25%的整车关税叠加零部件梯次加税,已导致欧洲车企对美出口成本激增18%,宝马、奔驰被迫缩减北美工厂产能。

中国供应链企业则面临“夹缝求生”困境。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的临时关税虽未最终敲定,但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已启动预案: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将产能翻倍,宁德时代与斯特兰蒂斯合资的法国电池厂提前投产。某浙江汽车线束供应商坦言:“欧洲客户要求我们在墨西哥设厂,否则订单转给韩国企业。”


中国供应链的“冰火两重天”

高关税倒逼下,中国零部件企业加速“本地化突围”。长城汽车泰国工厂5月投产第三代插混系统,绕道东盟出口欧洲可规避15%关税;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因本土化率超70%获得欧盟绿色补贴认证。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江苏某车载芯片企业负责人称:“美国客户要求提供不含中国原产材料的证明,否则加征30%‘数字税’。”

欧盟的“碳关税”更添新变数。2026年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电池生产碳排放纳入核算,蜂巢能源为此投入12亿元改造捷克工厂的绿电系统。行业分析师指出:“中国供应商需在2027年前将海外产能占比提升至40%,否则可能丢失欧洲订单。”


英印协议:亚洲市场的“新变量”

英国与印度的关税协议意外改写竞争规则。捷豹路虎凭借印度塔塔集团的本地化供应链,将发现运动版车型成本降低1.2万英镑,计划2026年前对欧出口量翻三倍。中国车企亦在印度布局——上汽MG印度公司推出针对欧洲市场的右舵电动SUV,通过“印度制造”标签规避欧盟审查;比亚迪则与印度基建巨头合作,在班加罗尔建设年产能15万辆的KD工厂。

但印度市场的“甜蜜陷阱”逐渐显现。新德里要求外资车企5年内实现75%零部件本土化,小米、vivo的前车之鉴让中国投资者谨慎。长城汽车印度项目负责人透露:“我们采用‘技术换市场’策略,用插混技术授权换取关税减免。”


全球化的“新剧本”正在改写

这场关税博弈暴露出全球化的脆弱性。欧盟智库Bruegel研究显示,跨国车企的供应链平均跨越17个国家,任何节点的关税波动都将引发“成本海啸”。特斯拉CEO马斯克警告:“若中美欧持续加码关税,2030年电动车普及目标可能延迟5年。”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转向“技术硬核+区域深耕”:

  • 固态电池突围:宁德时代2025年量产的能量密度500Wh/kg固态电池,因突破美国专利壁垒获奔驰、现代订单;
  • 数字关税对冲:吉利旗下亿咖通开发车规级芯片“龍鹰3号”,实现进口替代率85%;
  • 区域联盟构建:奇瑞与土耳其汽车工业协会共建地中海供应链枢纽,辐射欧洲、中东市场。



本文由乐道APP发布,不代表电车生活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meta-autolife.com/dczixun/14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ar-metaverse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