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重拳整治智驾乱象:车企禁用“自动驾驶”宣传,功能边界强制划定
一、政策核心:从“功能定义”到“责任划分”全面收紧
根据工信部4月16日闭门会议纪要,新规提出四大硬性要求:
- 禁用误导性术语: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表述,统一采用“(组合)辅助驾驶”命名,明确对应SAE J3016标准中的L2级别;
功能边界强制限定:车道居中(LCC)、领航辅助(NOA)等系统需通过碰撞安全测试,代客泊车、远程召唤等需驾驶员实时监控的功能暂停申报;
- 用户测试禁令:严禁车企通过OTA升级推送未充分验证的功能,“不得将用户作为测试对象”;
- 违规重罚机制:虚假宣传最高罚广告费10倍,致重大事故可追究刑责。
公安部同步强调,驾驶员使用辅助驾驶时若“脱手脱眼”,将承担全部法律责任,车企需在用户手册中明确标注“禁用场景”。
二、行业痛点:营销狂欢下的安全危机
此次整治直指三大乱象:
- 术语混淆:如小米SU7 Ultra发布会宣称“全场景智能驾驶”,实际仅支持L2级功能;蔚来NOP+被包装成“自动驾驶系统”,导致多起误操作事故;
- 技术冒进: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将未完成验证的泊车功能通过OTA推送,某新势力“远程召唤”功能测试期发生剐蹭率高达12%;
- 用户认知偏差:调查显示,38%的消费者认为L2级辅助驾驶可完全接管车辆,而实际系统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施工路障等场景。
典型案例包括:
2025年3月小米SU7车主高速酣睡致追尾,行车记录显示系统未识别弯道;
- 蔚来ES8在开启NOP+状态下撞击道路隔离桩,系统未触发紧急制动。
三、车企应对:从“技术秀肌肉”到“安全守底线”
新规倒逼行业三大转型:
- 宣传策略重构:小鹏已内部通知删除官网“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描述;理想汽车撤回“城市NOA通勤模式”宣传视频;
- 技术路线调整:原计划2025年量产的代客泊车功能普遍延期,华为ADS 3.0将新增驾驶员状态实时监测模块;
- 用户教育升级:蔚来在交付流程中增设30分钟辅助驾驶操作考试,未通过者限制功能激活。
行业分析师指出,新规或导致智驾功能开发周期延长6-8个月,但长期看将推动L3级准入标准加速落地。
四、争议焦点:创新与安全的平衡难题
政策引发两极讨论:
支持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张进华指出,“安全冗余设计应优先于功能迭代速度”,头部车企测试数据表明,明确功能边界后系统误触发率下降47%;
- 质疑方:部分新势力担忧“一刀切”限制技术探索,某车企高管匿名表示:“L2+系统本就需海量场景训练,完全脱离用户实测将拖慢技术进化”。
结语:告别野蛮生长,智驾进入“责任驱动”时代
工信部此番重拳整治,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从“营销驱动”转向“安全驱动”。当“自动驾驶”词汇从宣传册中消失,车企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技术突破?或许正如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所呼吁——“让方向盘重回驾驶者手中,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这场监管风暴,终将推动行业走向更理性的未来。
本文由乐道APP发布,不代表电车生活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meta-autolife.com/dczixun/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