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电车资讯

315 虽未曝光,新能源汽车问题仍待解

在每年 315 前后,商品质量、用户体验等关乎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总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 315 晚会虽没有车企上榜,但新能源汽车在日常中依旧是网友关注的热门对象。大家关心的是,哪些车型投诉较多,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电车投诉攀升,插混车型诟病多

2 月,新能源车型的投诉占比显著提升,插电混动车型的投诉量环比更是增长了 15 倍。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激增;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不少车型却诟病颇多。

以某品牌为例,2 月份其多款新推出的智驾版车型,因新旧款迭代纠纷和价格变动问题,引发了大量投诉。还有一些车企,因变速箱顿挫问题遭到消费者投诉。

从中消协 2024 年报告来看,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激增 120%,充电桩故障、电池自燃占据投诉前两位。这表明,车主在购买新能源汽车后,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车身质量方面的各种问题。由于市场上多数电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纯电,混动车型自然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车质网信息显示,2 月共受理车主有效投诉信息 39985 宗,环比增长约 2.37 倍,同比增长约 1.6 倍。投诉涉及 887 款车型,其中 220 款车型的投诉量达到两位数以上。从平台投诉榜单靠前的车型来看,大部分是国产品牌车型。部分车企被诟病并非因为质量问题,更多是在价格或用户服务体验方面,引起了车主的不满。

新能源车为何成投诉“重灾区”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凭借舒适的乘坐体验和较高的智能化水平,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也是其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原因。然而,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消费者从纯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过渡,对新能源车的零部件、电池、价格、服务以及相关权益更为关注,而这些方面也恰恰是主机厂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问题主要集中在电池续航虚标、车机系统故障及智能驾驶安全隐患。部分车企为了抢占市场,常以理想工况下的续航数据(如 CLTC 标准)作为宣传卖点,但在实际使用中,低温环境下续航可能会大幅缩水。此外,随着车辆使用时间增长,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稳定性问题会导致充电异常、动力中断等故障频发。2024 年,因电池问题召回的新能源车达 29.5 万辆。

智能驾驶技术的过度宣传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此前,有新势力车企的自动泊车功能误判导致碰撞事故,某外资品牌也曾因辅助驾驶系统风险召回超 160 万辆车辆。车机系统的软件迭代问题同样备受诟病,如 OTA 升级频繁(半年内推送 12 次)、升级后功能倒退或黑屏死机。部分车企甚至通过“锁电”限制电池性能以降低安全风险,但却未充分告知所有消费者。

另外,新旧款迭代纠纷问题也容易激化矛盾,引发投诉。一些车企在推出升级版车型后,未给老车主提供满意的补偿方案,凸显了车企在快速推新时对用户忠诚度的忽视。

根源在于行业转型服务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一车企或某一款车型,从投诉情况可以透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新能源车投诉潮本质上是技术革新与产业成熟度不匹配的体现。传统车企向电动化转型时,尚未完全建立起与智能化需求相匹配的质量管控体系。一些新势力品牌过度追求“软件定义汽车”的噱头,却忽视了硬件的可靠性。

同时,行业标准缺失导致电池维修定价混乱,车企定制化生产模式推高了售后成本,造成“买得起修不起”的困境。新能源汽车投诉量激增,既是技术快速迭代的必然代价,也暴露了行业在用户权益保障、服务生态建设上的不足。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个行业形成合力进行规范。车企应平衡创新速度与质量管控,避免过度营销;政府需完善标准体系,如统一电池维修定价、规范智能驾驶责任界定等。

对于购买电车的车主来说,除了期望整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护车主权益外,自身也需要提升技术认知,理性看待宣传承诺。只有这样,新能源汽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本文由乐道APP发布,不代表电车生活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meta-autolife.com/dczixun/13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ar-metaverse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