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电车资讯

两会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浪潮下的产业新征程

在两会的时代春潮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扬起奋进之帆,驶向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全球绿色出行与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如今,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迈向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避免内卷的关键所在。

政策引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升温

在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里,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为高频“关键词”,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向新发展的产业热潮。国务院总理李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一表述相较于2024年“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有了进一步升级,充分彰显了政策层面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度重视。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加持,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转型。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单一企业的技术突破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生态圈成为行业的共识。未来汽车工业竞争的核心,是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支点,构建汽车产业智能新生态。

AI加持:智能化推动汽车产业变革

2025年新年伊始,主流车企纷纷发力,发布高阶智能驾驶技术规划,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比亚迪宣布将智驾技术引入全系车型,就连7万元级别的海鸥车型也将配备高速领航功能;长安汽车在2025年全面停售非数智化新车,旗下深蓝品牌将普及全民智驾;吉利、埃安、岚图等品牌也相继提出智驾平权相关计划。

盖世汽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新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装配量达1098.2万辆,渗透率为47.9%。这表明汽车行业正快步迈向智能驾驶全面普及时代,智能化技术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由智能化引发的平权运动,打破了传统金字塔式产业格局,推动汽车产业从“规模竞赛”转向“生态位竞争”。汽车产业下半场车企的竞争优势,更多取决于企业整合技术、场景与用户需求的系统能力,而非单一技术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融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空间,用户使用时间大幅增加,产业向消费电子产业生态快速融合,这一过程需要丰富的产业生态支持。

在汽车产业重塑竞争格局的过程中,人工智能(AI)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欧阳明高认为,人工智能将贯穿汽车设计、制造、销售、维保全链条。面对传统智能驾驶技术在极端场景处理能力不足以及高算力硬件依赖等问题,国产AI大模型为行业带来了破局的动力。比亚迪、小鹏汽车等头部车企,通过AI大模型生成仿真场景数据,将极端工况训练效率提升数十倍;吉利的“AI - Drive大模型”每小时生成万公里级复杂驾驶工况,训练效率提升30倍;特斯拉的Dojo超算中心通过视频数据训练,实现自动驾驶算法的自我迭代。在座舱领域,多模态交互技术让车辆具备“人格化”特质。

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奇预计,2025年将开启“AI + 车”元年,车辆将演变为“最大规模的机器人载体”,具备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并通过车联网大模型实现全场景智能化跃迁。中国汽车产业正以“AI + 智驾”为核心驱动力,在全球智能化竞赛中加速前行。不过,博泰车联网科技云端研发中心总经理熊正桥也指出,汽车智能化依赖算力、数据以及供应链的创新协同,如何打破各方壁垒、实现共享是新的挑战。

聚“链”发展:供应链网状化升级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链条极为复杂,从电机到智能座舱,涉及上千个整体模块、上万个零部件以及超200个供应商。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发展,不仅要革新产品,重构产业链同样重要。汽车供应链的强链补链进程中,分工和合作关系是否更加开放多元,是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要素。

《中国汽车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汽车供应链呈现明显的集群式发展特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同时,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供应链逐渐呈现出网状化的趋势,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灵活多样。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车路云一体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车路云一体化通过技术融合与数据共享,重构传统交通系统的运行逻辑。它以云控平台为核心,汇聚海量数据,实现车路协同的全局决策。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部署30颗卫星,实现全球90%区域覆盖,车端可通过卫星数据预判地质灾害;百度Apollo“ACE交通引擎”在长沙落地,路口通行效率提升30%。这种“云控平台 + 边缘计算”架构,使车辆感知距离从300米扩展至数公里。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预测,到2030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总产值增量预计达到25825亿元,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等多个领域,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迈向万亿元量级的蓝海市场。全国人大代表杨永修建议,先打造标杆城市,推动标准统一,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统一架构测试示范促进应用落地,政企协同探索商业模式,加快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尽管车路云一体化面临成本与标准化的短期挑战,但其在安全、效率、商业模式上的突破已推动多地试点落地,成为全球智能交通创新的标杆路径。未来随着6G、星地通信等技术的成熟,车路云一体化将加速向全域无人驾驶和智慧城市演进,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数据资源,推动汽车产业赛道不断扩容。

资本助力:产业链资本生态构建

汽车行业整合加速,车企并购活跃度显著增高,加速构建汽车全产业链资本生态。《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融资报告》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发生451起投融资事件,累计金额超1025.81亿元。阿维塔科技完成超110亿元C轮融资,北汽新能源获得81.5亿元战略融资,智己汽车完成超80亿B轮融资,北京现代获10.95亿美元注资。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中国汽车智能生态结构融资呈现“软硬倒挂”,芯片与传感器占比35%,软件与算法占比40%,基础设施与服务占比25%。长期来看,软硬件的深度融合与平衡投入将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业内认为,汽车产业领域投融资活动频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纷纷涌入汽车产业领域,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和增长点;另一方面,汽车厂商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自身的智能化转型和创新升级。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表示,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服务等环节,车企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支持。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智能生态圈,汽车厂商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者进入汽车产业领域,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和创新升级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

然而,资本扎堆涌入汽车赛道也存在风险。若投资过热,可能会催生结构性风险。例如,激光雷达赛道估值泡沫显现,部分自动驾驶公司因L4落地难而陷入估值腰斩困境,个别地方政府产业基金“撒胡椒面”式投资导致区域重复建设。

北京和深圳两地的实践案例为引导汽车产业资本实现良性循环提供了借鉴。北京设立自动驾驶示范区,吸引百度智行、小马智行等企业路测,带动资本向商业化闭环项目集中;深圳依托华为、比亚迪建立“芯片—算法—整车”本地化生态圈,降低供应链外溢风险。

资本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在重塑产业边界。蔚来资本领投黑芝麻智能,推动大算力芯片量产;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获比亚迪战略投资,成本降至200美元以下。具身智能赛道吸金超50亿元,智平方、维他动力等企业将机器人技术与智驾融合,探索“人—车—环境”协同新范式。

当AI重构制造流程、供应链打破地域边界、车路云编织数字路网、资本浇灌创新火种,一个“万物互联、车城共生”的智慧出行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正如业内人士崔东树所说,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生态突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政策的交响乐,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本文由乐道APP发布,不代表电车生活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meta-autolife.com/dczixun/13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ar-metaverse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